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毕宏生教授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徐州市眼病防治所所长李甦雁教授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学组组长史伟云教授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希玛眼科医院集团主席林顺潮教授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孙丰源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教授
今年全国两会,这些代表讨论了哪些问题?提出哪些利国利民的建议?一起了解吧~
不留“盲区”
这两个眼健康管理“主战场”须加强
建议人:王宁利教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聚焦“农村地区眼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和“提升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两大内容,他指出,在眼健康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其眼健康三级管理体系十分薄弱,导致很多农村人口小病拖成大病,错过了眼病治疗窗口,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关乎一生,家庭和家长在孩子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决定了未来近视防控工作能否取得最终胜利。
王宁利教授
王宁利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由传染性眼病转变为以白内障、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角膜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主的眼病。我国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眼健康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目前,在村一级,村卫生室普遍缺乏眼健康的基本检查设备,村医队伍普遍缺乏眼健康相关基础培训,难以对村民的眼病患病风险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在乡一级,乡镇卫生院对于眼健康疾病的群体筛查能力也普遍存在不足;在县一级,县医院的眼科独立规范设置和诊疗能力水平也有待提升。
王宁利建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下,由国家防盲技术指导组牵头,研究制定《建立完善农村地区眼健康管理体系实施方案与行动计划》,明确细化农村地区眼健康管理三级架构的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服务清单与绩效考核、软硬件建设标准、医务人员培训要求、远程医疗与转诊协作机制构建等内容,切实将眼健康管理资源向农村基层下沉,提升农村地区眼健康管理能力和农村人口眼健康水平,落实并助力“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实施。
近视防控家庭是主场,别让孩子过早成为“宅男、宅女”
王宁利表示,政府及社会力量展开的各项有效措施主要落实在校园,但0-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在校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
他建议将“家庭”升级成为近视防控的主战场。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家庭责任与干预措施指导纳入家长会议题及寒暑假期作业等形式,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近视防控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具体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① 主动检测0-6岁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量。学龄前儿童防控近视的重点是防止远视储备量过早过快消耗,这是预防近视发生的基础性工作。
② 12岁以下的孩子,建议利用假期使用阿托品滴眼液散瞳验光,这种药物麻痹眼内肌肉充分,会得到准确的验光度数,但缺点是肌肉麻痹时间及瞳孔散大时间会维持大约21天;12岁以上的孩子,可用其他药物散瞳验光,时间约6个小时,但其麻痹效果较弱,验光准确性也弱一些。
③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近视防控环境。建议6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坚决杜绝用电子产品当“保姆”的现象,减少孩子近距离过度用眼时间。家长牢记“20-20-20”原则,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钟以上。很多儿童游乐设施及运动场馆都设置在商场内,室内环境阻隔了自然光线,易导致近视过早发生,建议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
④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户外运动是保护孩子眼睛的最佳良药,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宅男、宅女”,不仅能防控近视,更有利于孩子全身心的健康发育。大量甜食摄入会加速眼轴生长,加快近视进展。饮食上要注重营养搭配,减少糖分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以及富含叶黄素的胡萝卜等食物。保证每日9-10小时的睡眠时间,最近的研究表明,每日睡眠9小时以上的孩子发生近视的风险比每日睡眠5小时的孩子降低41%。每日规律充足的睡眠能够保证孩子身体昼夜节律,维持体内激素分泌稳定,减缓眼轴快速生长。
王宁利提醒,选择孩子近视防控产品,一定要听从正规医院医生的建议,不要听从网络传言、秘方等。使用经过国家质检部门认证的产品,避免使用夸大治疗效果的产品。
【来源:新华网】
关于国家进一步推动眼底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的建议
建议人:李甦雁教授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用眼方式的改变,眼病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目前有超过4000万的眼底病患者,患者总数位居全球第一,涵盖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等多种临床疾病。
李甦雁教授
但是,我国眼底病患者的实际诊疗率却非常低,平均规范治疗率不足20%。据统计,我国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应定期检查眼底;67%的糖尿病患者从未进行眼科筛查;约90%具有治疗指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未被治疗 。而糖尿病患者随病龄增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会大幅增加。其5年患病率为25%,10年为60%,15年为80%2。在国内,有超过1800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内的视力损害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超过 5500 亿元,占国内 GDP 约 1% 。
为了解决眼底病患者多,眼底病专业医生不足的矛盾,开展眼底病规范化诊疗和加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我建议: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眼底病学科发展,在全国各地建设眼底病规范化诊疗中心, 通过上级医院的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在全国各级医院建设规范化的诊疗体系和质控体系,提升基层眼科医生眼底病诊治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眼底病进行早筛查,利用互联网+,探索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治”服务模式。从而有使不同地区眼底病的诊疗逐步规范化、标准化,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眼底病专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差异,减少患者异地就医,促进分级诊疗,优化就医秩序,缓解大医院压力,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成果推向全国
建议人:毕宏生教授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问题形势较为严峻,今年参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着重围绕加快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成果和模式的推广应用等话题提出建议,通过积极建言,助力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领跑全国
长期以来,山东省系统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以“查、防、控”为目标,形成了以中西医并举为特色的儿童青少年全周期近视防控的“山东模式”。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中,山东省以总分111.65分位列全国第一。不久前,教育部又在山东省设立了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首个省级示范区。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主导为抓手,以部门行业联动为基础,以山东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带动为枢纽,以‘查、防、控’为目标,以中西医并举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和‘节点前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中西并举’为指导方针,以‘体系+科技+人才+宣教’为支柱,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全周期近视防控新模式,科学、安全、有效、可推广、可复制。”毕宏生介绍,“山东模式”的特色优势最重要的是形成了闭环管理,首先提出了“健康中国,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研发建立了从0岁到终老的“生命全周期眼健康系统”。
此外,“山东模式”中西并重,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以科技为先导,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脑视觉科学研究,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近视治疗的新靶点视网膜双调蛋白,开辟近视防治新路径。此外,通过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中医外治治疗方案对减少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增长的作用。
在毕宏生看来,行之有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此,他今年参会着重围绕加快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成果和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建议人:孙丰源教授
孙丰源发现,在小学阶段,孩子近视的发展速度很快,不少孩子甚至出现了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意味着眼睛发生了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医生只能矫正视力,但不能阻止病理变化。成年之后,高度近视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不管是工作生活中还是履职过程里,青少年视力问题一直是孙丰源最挂心的事。随着戴起“小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孙丰源不断深入调研,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
孙丰源教授
孙丰源介绍说,从医学理论上来讲,近视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距离看书用眼的时间过长、距离过近,照明亮度不足或过强,没有做到科学用眼;二是体育运动不足,孩子眼球巩膜硬度不够,眼球容易变长、出现近视。
用眼环境、用眼方式、身体素质、照明设备、膳食营养……过去一年,孙丰源前往多家中小学、医院等调研,详细列出了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在空间狭小、绿化率低、阳光不足的地区,近视发生的比例明显增高;学校照明设备、硬件设施、第一排座椅与黑板的距离等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
“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视力问题,常年不懈地下功夫。”孙丰源说,今年计划将一份关于全面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提高全民眼健康水平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希望通过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宣传、提高全民对近视眼防控的意识,建立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加强对校医的眼视觉健康培训等,让更多孩子避免近视,看到清晰美好的世界。”
【来源:新华社】
针对遗体、器官和组织捐献进行立法
建议人:史伟云教授
“在《器官移植条例》基础上完成人大立法,制定更广泛的人体捐献法规,已经条件成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建议,针对遗体、器官和组织捐献进行立法,破解法律盲点,更好界定捐献者、执行者、接收单位等各方的权责利。
史伟云说,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经过10余年的工作推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捐献国,每年实现捐献6000余例,获取器官2万多。我国在器官捐献和遗体、角膜捐献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史伟云教授
“在《器官移植条例》基础上完成人大立法,制定更广泛的人体捐献法规,已经条件成熟。”史伟云表示,出台人体捐献法能够界定好捐献者、执行者、接收单位等各方的权责利,是促进和保障我国人体捐献与移植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我国捐献事业提供根本依据。
史伟云认为,一方面,人体捐献立法已具备可行性。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人体捐献的基础规范和制度;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各部门职责较清晰。另一方面,现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存在局限性。
“该移植条例没有具体的上位法律作为制定依据。没有法律作为行为依据,我国遗体(角膜)、器官捐献工作就始终得不到全面的法律保护,就不能使捐献者、医生、接受者、医疗机构等各方权利主体享有明确、清晰、必要的权利与责任。今后即将实现的几十万、上百万的捐献行为,将始终‘带病’前行。且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就人体器官的捐献和移植,制定了统一法律,来规制并促进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史伟云表示,我国目前法治建设飞快进展,完善遗体、器官和组织捐献立法已迫在眉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建议在角膜病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
建议人:史伟云教授
“角膜病作为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患病人数超过400万。该病对患者的影响极大,患者致盲后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自理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建议,在角膜病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全面推动角膜病研究的创新发展。
史伟云介绍,现阶段,我国已在白内障防治、近视防治方向建立了1个国家实验室和1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角膜病作为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患病人数超过400万。该病对患者的影响极大,患者致盲后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自理能力。国内在角膜病诊治方面(尤其是感染性角膜病)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角膜病诊疗复明难度大,技术难点多,可用药物、适合的医疗器械较为单一,这与医生需要和患者需求有很大差距。
史伟云表示,在群众有需要、临床有需求,实验条件初步具备,且符合国家鼓励科研创新、符合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建议在角膜病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通过设立角膜病国家实验室,全面推动角膜病研究的创新发展,在角膜病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器械研发、手术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发展;加快角膜病诊疗人才培养,从而实现角膜移植技术的传播,实现国家设定的角膜病诊疗能力全部省份覆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