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国内供体角膜多得很?
你以为,角膜真的处于“免疫救免"状态?
你以为,角膜移植过程中不会出现排异现象?
你以为,角膜移植成功率很高?
你以为,多次角膜移植失败没关系?
角膜作为眼睛最表浅和最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损伤,从而导致角膜盲。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角膜病是我国第二大致盲眼病,目前约有400万患者,而且由于中国角膜供体材料的短缺,绝大多数的角膜盲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患者数量的绝对数值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单看这两个数字,你可能觉得平平无奇,可如果我告诉你,现在国内每年只能施行8000例角膜移植手术呢?差距感是不是瞬间就来了?角膜材料的短缺和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严重限制了中国复明性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
更可悲的是,这8000位患者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他们的远期复明效果也不容乐观。角膜移植手术实施方面已不存在技术难点。但是术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手术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以为角膜移植的过程中,供体角膜一旦成功进入患者的眼睛中,便可以得到长时间的存活机率而不被排斥,其实不然。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角膜具有复杂的免疫体系。很多文献中报道的角膜移植“免疫赦免”是相对的,这个看似完美结局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高危眼患者的痛苦。因为“免疫赦免”只是针对低危眼术后的高成功率而言,对于高危眼的高排异率来讲,排异率依然存在甚至更高。目前光学性穿透角膜移植术后约30%的植片发生移植排斥反应,既往有角膜排斥反应及植床血管化的病例,术后发生排斥的可能性达50%~60%,多次角膜移植手术的排斥反应发生率甚至达90%。(加强我国角膜移植免疫研究 袁进 陈家祺)
实际上,自1905年EdwardZirm成功地进行人类第1例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以来,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并发症。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有关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时至今日,其确切的病理机制以及临床上所面临的许多挑战仍是悬而未决的课题。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产生与术前角膜盲的原因有着密切关系,化学伤、爆炸伤联合手术、角膜活动性炎症的角膜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机率明显增加,这可能与这类患眼角膜新生血管多、眼前段炎症介质增加、术后其它并发症多等因素有关,另外,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失败也是导致排异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多次移植使移植抗原的数量与种类增加、植床的血管化程度加重、眼内正常生理机制进一步破坏,从而使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
以上所有因素或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现象,或是影响前房免疫相关偏离现象,从而增加移植抗原与受体免疫系统的沟通机会,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